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038)

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
【如法身菩萨等,觉于念住,念无住相。以离分别粗念相故,名随分觉。】

第三,“如法身菩萨等”,十地,登地以上就叫作法身菩萨。我们常说的法身菩萨,所指的就是登地菩萨。他是什么呢?“觉于念住”,念住,灭、异、住,住相。他念头能够卡在那里,我们念头一起来,无论起哪个念头,它都很快就会过去,这念头没办法留住。

但是他能够住,念住,住相,可是他还要舍掉住相,才能够证得这个果。你只是卡在那还不行啊!他能够发现住相,凡夫只是灭相,二乘跟初发意知道异相,一直起不同的念头。然后这里的法身菩萨能够知道住相,他心能够很久一直保持一个念头啊!

常常有打坐的人念头会保持平静,你不能说没念头,他会少一点。他一个正念一直会延续一段时间,起那个正念。经常有用功的,他一打坐一提起来,那个正念马上就起来了。正念一起来,那妄念他能够看见,尘尘刹刹的妄念,粗重的能够看见;很细的,你没办法,无明住地根本看不见,粗重的烦恼能看见,是这样。

那我们只是说相似的那个念头能够保持一段时间,可是它没多久啊!你不信修修不净观也好,修数息观也好,你数着数着,数着它就没有了嘛!念佛,念着念着,他就念别的东西了。嘴巴虽然也在念佛,他心里打妄想一点不妨碍,你不信念《楞严咒》也好,念《八十八佛》也好,你在那念,它跟你打妄想不产生障碍的,就这么厉害。

那个心你看见没有,这里说念头之多不能够做到住相。

那么下面说,“以离分别粗念相故”,粗念头他已经离了,然后住相的时候,你把住相舍掉,这样叫作“随分觉”。

就是天台所讲的什么呢?叫分证即佛。那么相似即佛呢?所谓相似觉就是相似即佛。这里分证即佛,还不是究竟的。


【如菩萨地尽,满足方便,一念相应,觉心初起,心无初相。以远离微细念故,得见心性,心即常住,名究竟觉。】

第四,“如菩萨地尽”,就是十地满了,到金刚喻定,到法云地之后,到等觉、妙觉了,妙觉就成佛了嘛!到等觉叫“金刚喻定”,他必须要怎么样呢?要“满足方便,一念相应” 。

所谓满足方便,他要修法,要修修种种法来满足方便。然后“一念相应,觉心初起”,这个用觉心了,上面用念,这个地方用心,不讲念,念就有妄啊!这个金刚喻定它已经去妄了,只剩最后一分,叫作生相无明,破了就成佛了,所以这个地方叫作“心”。

“初起”,他看见生,就是已经能达到这个,心微微一动他就能够觉察得到,叫作“生心”。

我们那个生心,生起来都不知道,它怎么生起来的啊?那个念头怎么生起来的?所以说我们中国禅堂里面的参禅,叫我们一下要到究竟觉,生起那个念头之前是什么?就是究竟觉。你看,他用《起信论》这个思想,什么呢?

“一念相应,觉心初起”,生心,你生起那个念头的是什么?能够觉察到那里,所以当下就是成佛,究竟觉了。“心无初相”,可是这个初相还是不可得,怎样呢?“远离微细念故”,微细念,上面是粗重,上面几种都是粗重的,这个连微细念没有。

只是从文字上来解释,我们都没证到这种境界,讲起来都非常勉强的,所以说佛法学多了,这就是你不想讲的原因。这没法讲,怎么讲?那微细念头是什么东西啊?

初起那个心念到底是什么?人家问你到底是什么?没法讲嘛!只有佛才能讲得清楚,我们讲不清楚的。远离微细念头,得见心性,你看这个时候叫“得见心性”。见性,我们说见性成佛,禅宗的很多话就出在这里。

要见性,见心性就是见性,这个时候才是见性呐!“心即常住”,心不会流动,它不会去漂流啊!叫什么呢?究竟觉。这始觉里面有四种相:不觉、相似觉、随分觉、一直到究竟觉,始觉有这么个过程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第四讲



阅读原文